创新为核,打造大湾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高地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0日来源:本网

本期简报监测期内,广东打出政策“组合拳”,打造大湾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高地。6 月13 日,黄埔区发布《广州开发区广州市黄埔区关于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实施细则》;7 月31 日,龙华区发布《深圳市龙华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8 月16 日,《广州市推动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正式印发实施;9 月24 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广州市智能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和《广州(增城)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发展规划(2024-2035)》,系列政策密集出台,为智能传感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本文立足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背景,深入剖析美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经验,聚焦我国及重点省市关键政策动向,并结合广东省产业实际提出若干建议。

一、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背景

智能传感器是具有与外部系统双向通信手段,用于发送测量、状态信息、接收和处理外部命令的传感器,是集传感器、通信模块、微处理器、驱动与接口和软件算法于一体的系统级器件,具有自学习、自诊断和自补偿能力以及感知融合和灵活的通信能力,可分为物理量智能传感器、化学量智能传感器和生物量智能传感器三大类。智能传感器产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壁垒、长周期、广应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涉及物理学、电子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和数据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技术突破需要生产装备、敏感材料、设计工具、制造工艺、封装测试等多环节协同联动,从研发到商业化时间极长。此外,由于智能传感器种类繁多,下游应用分散,且单个产品价格较低,大多是其他产业链的中间品或配件,须依靠仪表制造、工程集成及终端产品推动市场应用。

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美国占据领导地位。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智能传感器技术视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壮大产业实力的核心策略,支持高端智能传感器技术研发应用。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22 年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432.9 亿美元,预计2025 年将达572.5亿美元,年均增速将达11%。同时,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地区具有明显优势,几乎垄断了高端智能传感器市场的高精尖领域,占据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超过九成的份额,其中美国占据最大份额(高达43.3%)。

二、美国前瞻布局打造全球智能传感器领先地位

高度重视发展高端传感器并将其视为维持国家竞争力优势的关键。早在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宣称世界已经进入了传感器时代,成立了国家技术小组(BGT),汇聚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力量,共同推动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发展。2018 年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和2022年《先进制造国家战略计划》中,高端传感器技术被明确列为重点发展领域;2000 年美国空军列举的15 项有助于提高21 世纪空军能力的关键技术中,传感器技术排名第二;自2020 年起,美国每两年更新一次的《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始终将传感器技术及其芯片制造技术列为重点项目,2024 年版清单中智能传感器相关技术共涉及了8 个技术领域共25 项细分技术;2024 年,美国国防部在其最新发布的《2024 财年投资战略》中,确定了12 个优先发展的技术方向,其中传感器硬件(集成传感和网络),组装、测试和封装(微电子),材料(微电子)和量子传感(量子科学)等4 项与智能传感器相关技术被纳入,凸显智能传感器技术的战略重要性。

多措并举推进智能传感器领域开展基础研究、跨学科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方面,2004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了名为《传感器革命》的重要报告,凸显了传感器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并宣布将每年投入69 亿美元用于传感器基础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据此初步计算,迄今为止美国在传感器研究领域的总投资已超过1380 亿美元(约合9994 亿元人民币)。跨学科研究方面,通过国家纳米技术计划,推动基于纳米技术的物理、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并《纳米技术引发的重大挑战:未来计算》报告中,将能自主运行的智能大数据传感器列为技术优先领域之一。应用研究方面,通过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框架下的数字化制造和设计、柔性混合型电子、智能制造、先进机器人等制造业创新研究所,推动工业智能传感器、医疗传感器、装备状态监控传感器、可穿戴传感器、成像传感器、基于感知模型的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的应用研究。

表1 美国传感器产业相关政策举措

时间相关政策/举措
2004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传感器革命》,每年财政拨款69 亿美元用于传感器基础技术与应用研究。
2016 年

由美国能源部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共同牵头成立的第九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在洛杉矶成立,联邦机构和非联邦机构各投资7000 万美元用于重点推动

智能传感器、数据分析和系统控制的研究部署和应用。

2018 年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下属的先进制造技术委员会发布《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强调传感器在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连续制造(CM)、智能与数字制造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2020 年

1.美国空军列举的15 项有助于提高21 世纪空军能力的关键技术中,传感器技术排名第二。

2.美国《先进制造国家战略计划》将高端传感器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强调传感器在保持国家竞争力优势中的关键作用。

2022 年

1.美国发布《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把传感器数据处理和数据融合列为重要项目。同时,美国依托国家创新网络框架下的制造业创新研究院,推动工业智能传感器、可穿戴传感器、医疗传感器、成像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的应用研究。

2.美国国家科学和技术委员会(NSTC)量子信息科学小组委员会(SCQIS)发布了名为《将量子传感器付诸实践》的报告,通过扩展量子信息科学(QIS)国家战略概述中的政策主题,增强了QIS 国家战略。

2024 年

1.2024 年美国更新的《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涉及智能传感器相关技术有传感器处理和数据融合、微机电系统(MEMS)和纳机电系统(NEMS)等超20 项。

2.美国国防部发布《2024 财年投资战略》,确定了战略资本办公室(OSC)重点关注的优先关键组件技术行业投资战略,这是美国最新重量级投资计划,12 项优先技术中包含了传感器硬件(集成传感和网络),组装、测试和封装(微电子),材料(微电子)和量子传感(量子科学)等4 项与智能传感器相关的关键技术。

三、我国及重点省市智能传感器主要政策

自2006 年起,国家部委陆续出台了系列支持与规范智能传感器行业发展的政策,涵盖技术路线、发展目标及应用推广等多个方面,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有力支持(如表2 所示)。近年来,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十四五”规划中,智能传感器的关键制造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被明确列入科技前沿领域的攻关技术列表;科技部也将智能传感器纳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重点专项,迄今为止已累计投入超过16 亿元经费用于支持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2018 年建立的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以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中试为目标,在传感器设计集成技术、先进制造及封测工艺,传感器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和物联网应用方案等领域全面布局;设立微纳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智能传感功能材料、精密微纳制造技术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智能传感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探索、技术攻关以及应用示范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表2 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2021 年以来的主要政策

发布时间发布单位政策名称主要内容
2021工业和信息化部《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 年)》从发展方向、实现路径、推广市场以及配套方面,对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提出了规划,推动新型MEMS 传感器重点向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发展,支持产、学、研合作,完善MEMS 传感器行业配套,优化发展环境。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强微机电系统(MEMS)等特色工艺突破,支持打造智能传感器完整产业链,包括上游的重点设备和关键材料,鼓励MEMS 等小型化,鼓励智能传感器在下游工业、汽车、消费电子、家居等多个领域的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

将高端传感器能力突破作为攻关目标,提出要突破智能感知、新型短距离通信、高精度定位等关键共性技术,补齐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等产业短板,进一步提升高性能、通用化的物联网感知终端供给能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行动,研发微纳位移传感器、柔性触觉传感器、高分辨率视觉传感器等。
2024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 年本)》将10 个行业20 余个传感器产品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予以鼓励发展。

在国家层面的有力扶持与积极推动下,上海、广东、北京等省市加快对智能传感器产业的谋篇布局,相继发布了系列加快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如表3),全力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各大高校院所也积极承担传感器领域重大专项任务,推动智能传感器产品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材料与设备创新应用等全方位发展。从区域分布来看,当前我国智能传感器行业收入居前5 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州和成都市,占全国智能传感器产业比重的42%。

表3 北京、上海、广东智能传感器相关政策省市发布时间政策名称印发部门

省市发布时间政策名称印发部门
北京2024.12《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修订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五部门

2021.10《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1.06《关于推动北京市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上海2021.11《嘉定区关于支持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细则》上海市嘉定区经济委员会等六部门

2021.06《嘉定区关于支持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上海市嘉定区经济委员会等六部门

2021.03《嘉定区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发展千亿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5 年)》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广东2022.06《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 年)》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三部门

2022.12《深圳市关于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03《深圳市光明区关于支持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

2023.10《广州开发区广州市黄埔区关于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广州市黄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广州开发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11《深圳市南山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深圳市南山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04《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智能传感器产业专项扶持计划实施细则》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06《广州开发区广州市黄埔区关于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实施细则》广州市黄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广州开发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05《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广东省政府办公厅

2024.07《深圳市龙华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深圳市龙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08《广州市推动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 年)》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09《关于支持广州市智能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广州(增城)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发展规划(2024-2035)》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州市人民政府

2025.01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智能传感器“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广东省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建议

智能传感器不仅是人工智能硬件设施的“神经元”,是物联网最重要的“元器件”之一,更是工业互联网、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深海装备、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石,对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广东全力打造中国半导体产业“第三极”,将智能传感器产业纳入“广东强芯”工程重点布局方向,作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取得一定成效:一是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建立省、市、区联动机制,出台系列扶持政策,政策密度高、覆盖面广,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企业集聚效应明显。培育形成上市公司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 家,优质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三是创新活力持续增强。企业授权专利数量全国领先,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投融资活跃度位居全国前列,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四是市场应用空间广阔。依托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汽车电子、无人机等制造基地优势,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传感器应用市场和传感器消费中心。然而,对标长三角地区广东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是产业布局有待优化。赛迪发布的2024 年传感器十大园区榜单中,长三角地区占据6 席,广东省仅“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 个园区入选。二是制造能力存在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现有MEMS 产线(含IDM、代工产线、中试线/服务平台)仅4 条(包括奥松电子6 英寸晶圆产线、增芯科技12 英寸晶圆产线、赛微电子8 英寸MEMS中试线及广东微纳院加工中试平台),而长三角地区已建成6/8 英寸MEMS 晶圆产线和中试线超过20 条,产业基础更为雄厚。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广东亟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创新,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为此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完善顶层规划,加强智库支撑。建议全省统筹研究制定省级层面

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组建省级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吸纳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和智力支持。建立产业发展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规范智能传感器产业统计标准,研究发布智能传感器技术产业路线图,定期发布产业白皮书,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强化创新驱动,突破技术瓶颈。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组建智能传感器创新联合体,形成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高效协同创新格局。组织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面向智能传感器敏感材料、MEMS设计、先进制造工艺、智能算法等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设立长周期专项资金,支持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传感器新材料、新原理、新工艺等前沿探索,夯实技术根基。

三、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特色集群。重点推进广州黄埔粤港澳大湾区

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广州(增城)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深圳明湖智谷智能传感新型产业社区等专业园区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着力引育龙头企业,构建“研发设计—材料装备—生产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全产业链条。加快推进增芯科技12 英寸先进智能传感器及特色工艺产线、广东越海集成高端传感器8 寸/12 寸TSV 封装产线、赛微电子8 英寸MEMS 中试线等在建项目尽早投产达产,提高智能传感器制造能力。健全产业公共服务能力,支持广东工研院、工信部电子五所、金鉴实验室、广东微纳院等研发中试平台及检测验证平台建设。

四、拓宽应用场景,推动融合发展。支持智能传感器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搭建智能传感器供应商信息平台,推动本土应用端企业与传感器供应商深化战略合作,以定制化方式促进传感器产品迭代升级。在相关试点示范项目中,将国产智能传感器的应用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引导政府财政资金项目优先采购国产智能传感器。围绕广东重点布局未来产业方向,探索车联网、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深海装备、商业航天等方面场景应用。

执笔人:信息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朱妍